60岁开始拍网剧,“喜剧人”范伟是怎么想的? 环球速讯
像我们这种人最大的快乐还是工作,工作就是最好的防老办法。
全文7544字,阅读约需16分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赵琳
由辛爽执导,范伟、秦昊、陈明昊领衔主演的12集生活悬疑剧《漫长的季节》今晚(5月1日)将在腾讯视频会员收官,截至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3,成为近五年来评分最高的悬疑剧。该剧的故事发生在东北工业小城桦林,从王响等几位“老人”的视角追寻十多年前一宗旧案的真相,在追凶的过程中也回望了他们的人生,以及那个不断变化中的时代。
▲正如《漫长的季节》中的王响那样,范伟说,演员年龄越大,越想尝试复杂的角色。 受访者供图
范伟饰演的王响是该剧的核心人物。作为备受尊敬的火车司机,他的前半生赶上了桦钢辉煌与荣耀的尾巴。但随着国企改制的到来,儿子王阳又牵涉到刑事案件自杀身亡,他的后半生由秋入冬,进入了下滑的轨道。但哪怕被岁月磨掉了棱角与骄傲,变成了好脾气的老年出租车司机,他也不会放过任何追查儿子自杀真相的线索。
剧中,王响的年龄跨度很大,从意气风发的中年到平和仍执拗的老年,几乎完全变了一个人,而他的背后是一代人漫长的东北往事。范伟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他从中年王响身上看到了爸爸和哥哥的影子。老年王响比中年王响更难演,因为他的人物层次更复杂,外表看似平淡,内心从不平静。“演员呐,年龄越大越想演点复杂的人。”
━━━━━
东北往事:看到了我爸和我哥的影子
《漫长的季节》里,十多年前的“碎尸块”是以桦钢为中心散布的,案件也跟桦钢里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影响了王响一家。十多年后,桦钢已经不复存在,桦钢的人四散在各个角落。王响重新追查当年的旧案,和他联手的、和追查过程中不断遇到的人,有不少都是当年桦钢的老伙计。他追寻真相的同时,也向观众重现了那个已经消失的桦钢的轮廓,和一个走远了的时代的背影。
▲范伟在《漫长的季节》中饰演 的王响,原本是厂里响当当的火车司机,但因为工厂没落,成了出租车司机。 图片来自该剧官微
新京报:你是怎么跟《漫长的季节》结缘的?据说这部剧的“原创故事/编剧”于小千老师当初是照着你写的王响。
范伟:是,可能他(于小千)觉得(我演王响)年龄啊,各方面还比较合适,就瞄着那个感觉来的吧。这个戏原来叫《凛冬之刃》,是另外一种调性。后来辛爽导演拿到剧本后把它变得很特别,他依然想找我演王响。在剧本没有最终定稿之前,他就把整个故事的走向,包括人物,以及他想要呈现的风格都和我聊了一遍。他作为一个80后,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敏感,对小时候的东北生活特别留意,还是后来做得功课非常扎实,他对那个时代的、对戏剧的把握都太准确了。
和之前的版本相比,这个戏里王响寻找真凶真相的故事框架没什么变化,但整体风格变化挺大的。比如现在是在金色的秋天里用笑呵呵的方式讲了一个悲情的故事,这是过去没有的概念。严格讲,这个戏不仅仅是悬疑,它用了一个悬疑的壳在说很多事儿,都言之有物,还融合得特别好。这样的悬疑,确实我没见过,特别打动人。再加上王响这个角色特别丰富。演员呐,年龄越大越想演点那种复杂的人。
新京报:大家都知道你是东北人,经历过剧中呈现的那个年代。桦钢和桦钢里的人,有觉得很熟悉的地方吗?
范伟:我作为一个东北人,对王响的处境,对他随着时代的变化、心态上的变化,以及他面临的那些坎坷都特别有感触。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我爸和我哥的影子。他们当时就在沈阳的一家国营毛纺织厂上班,我爸退休后我哥接了班。我爸那代人确实有种骄傲感、自豪感,就像剧中王响说的那样:“哪儿黄了,就算桦林黄了,我们桦钢黄不了。”特别有底儿。我哥呢,赶上了一段时间的“骄傲”,但随之而来的国企改制,下岗后他们的那种艰辛,我都历历在目。
我小时候住的地方是一片儿胡同,虽然不像桦钢这样是专门的家属宿舍区,但厂子里的工人都集中住一起。王响在家里的那个劲儿,他面对媳妇儿、孩子的那个劲儿,就完全是我们胡同里那帮东北老爷们的样儿。加上王响又是火车司机,相当于那会儿工厂里的大工匠。我们胡同里住的大工匠,都是在家吃小灶的,特别有优越感,我能捕捉到他们那个状态。
新京报:有哪些细节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见闻给王响添加的吗?
范伟:细节都是我跟导演在现场互相提醒、互相碰撞出来的。比如王响媳妇儿想去工厂医院拍片检查身体,王响说:“拍什么片儿,医院是你家开的啊,你赶紧给我拍个黄瓜吧!”类似这样的说话方式都是现场碰出来的,确实东北人会这样说话,既幽默又把事儿给表达了。包括王响管孩子——王阳(刘奕铁饰)写了首诗,他过去教人怎么写,结果让他一说变成顺口溜了。儿子不耐烦,他马上板起脸开始教育。这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丈夫和父亲。
新京报:所以“打个响指吧,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这么喜感的“诗”是现场编的?(注:剧中王阳写的诗:“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原作者为该剧的“文学策划”班宇)
范伟:对,这是现场我跟导演一起编的。原来剧本写的是,王阳把写诗的本子抢过去,然后王响就跟他说正事儿了。后来我觉得这段还是有空间的,跟导演一商量,就试着编着了个小顺口溜,也是体现那个时代父亲和儿子的那种感觉。他们对文艺的认知是有差距的,王响认为诗就应该合辙押韵像顺口溜一样,王阳这样的年轻人认为的诗完全不是那样的。
━━━━━
角色塑造:老年王响比中年阶段更难演
《漫长的季节》呈现了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王响——一个是还在桦钢当火车司机的中年王响,意气风发、敢说敢言,对厂子有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另一个是桦钢没了后,开出租车的老年王响,已经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过着平淡的日子。按照剧中设定,老年王响和范伟的实际年龄更接近一些,但他说自己演老年王响更忐忑,因为中年王响是他看得见摸得着的,老年王响的人物层次复杂,需要重新架构。
新京报:中年王响,老年王响,哪个王响的表演难度更大?
范伟:我觉得后来的老年王响难度更大。前边的中年王响,我能看得见摸得着。就像之前我说的,前边的王响特像我爸和我哥,他们当年的一腔热血、意气风发,后来面临下岗的无措,以及尊严等各方面的落差,我能找得着,小时候满胡同都是那样的男人。
但老年王响他确实更加复杂、更加有心思了。需要他表面上温和一些,不能像过去那么快人快语了,比较外露的性格也要收一收了。他自己也在做调整,跟中年王响相比像变了一个人。演员其实挺怕演这种貌似平淡的戏的,你得压着自己演,但他外表看着平淡内心不能平静,我觉得这是挺难演的。
▲对范伟而言,老年王响虽然在年龄上和其本人更接近,但内心却也更复杂,更难诠释。 图片来自该剧官微
新京报:塑造老年王响哪些地方让你很花心思?
范伟:老年王响几个层次的划分让我比较费心思,我也跟导演经常商量。比如刚开始王响认为的“凶手”还没出现之前,他和龚彪(秦昊饰)的关系之中,他是姐夫、是驾驶技术很高的大哥,各方面都在龚彪之上,处于比较强势的状态;随着事态的发展,尤其小露(龚彪爱慕对象)出事后,他觉得对不起小露、对不起龚彪,会有意无意地在龚彪面前示弱;当他发现靠自己完成不了“追凶”的任务,要有求于龚彪和马德胜(陈明昊饰)的时候,他就更加的收敛、更加的示弱,希望大家能帮忙;再后来这俩老朋友发生很多的变故,王响面对他们的心态也有变化……整个人物的层次很多。
可能我也是比较迂腐啊,第一次进组就拿着个小本本,里边记了很多的问题,都是我需要跟导演沟通的。由此可见,我当时还是很忐忑的。好在辛爽导演跟我全说开了,后来就没问题了。导演是个很细致的人,我俩碰到一场比较重要的戏都会在拍摄之前用微信先沟通,这样到现场就心里有底了。
新京报:中年王响和老年王响各有一段父子关系,分别是和亲生儿子王阳、和收养的儿子王北(史彭元饰)之间。怎么看这两段父子关系?
范伟:王阳是他生的人,王北是“生”他的人。这话可能说得有点极端了,但就是王北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对王北的感情很复杂。而他对自己的媳妇和亲生孩子,是靠着一种本能、一种惯性。在东北那个时代的大环境里,大家都是这样管孩子的,你要弄得像现在的父亲那就不对了,没有威严、不像个爸样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但出了事之后,王响确实特别特别后悔。我觉得他后来对巧云(王响女朋友,刘琳饰)、对王北的感情,都是在弥补之前对妻子和亲生儿子王阳的那种遗憾。戏里没有说,但我是照着那么演的。你想,过去的王响多强势啊,后来的王响多慈祥。
▲剧中,王响(范伟饰)对巧云(刘琳饰)的感情,更多是弥补曾经的遗憾。 图片来自该剧官微
━━━━━
主创合作:俩沈阳老乡造足了东北氛围
王响、龚彪和马德胜(陈明昊饰)组成了“老年三人组”追查十多年前旧案的真相,他们之间时而生动幽默,时而辛辣嘲讽的东北味儿对话给观众留下了鲜活的印象,也让人一下子就相信了故事发生的情景和人物关系。甚至有观众评论说,就算是只看这三个老头唠嗑和互怼,也能一直看下去。事实上,导演并不要求所有演员说东北话台词,范伟、秦昊两个沈阳人已经足够撑起这部剧的东北氛围。
新京报:注意到你和秦昊都是沈阳人,剧中用东北方言说台词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吗?
范伟:对。我俩都是沈阳人,纯粹的老乡,说的方言都一样。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聊了很多过去的事,我们这两家人在沈阳都有点往事吧,那天提起来就特别亲切。但是我俩又都已经离开沈阳很长时间了,拍摄过程中有时顺嘴说的是普通话,而不是沈阳话。比如“撞车”沈阳人就不说zhuang,而是说chuang;“摔了个跟头”,沈阳人说zhuai了个跟头。有时他一说撞了,我就提醒:“是chuang了”。就这样互相提醒,挺有意思的,自然而然就有了语言氛围。
新京报:其他非东北籍的演员会跟你俩学一下东北话吗?
范伟:导演觉得能够自然地说东北话当然最好,如果本来就不会,愣要去说东北话也没有必要,反而别扭,就自然地说台词就行了。像陈明昊(饰马德胜)他就不是东北人,他那个角色也可以理解为是外地来东北工作的。其实有我俩(和秦昊)在这儿一衬着,好像这个东北的环境也就造足了。
新京报:演到老年阶段,你们几位主演都用到了特效化妆。特效化妆对演员表演有怎样的帮助?
范伟:我觉得这个老年妆,包括马德胜的、龚彪的,包括王响的,对演员的帮助都挺大。像秦昊的老年妆,我刚开始跟他拍的是年轻时的戏。那时候龚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分到了桦钢厂办,彬彬有礼的一个小伙儿。后来化了老年妆拍的第一场戏是比较严肃的。我俩同时坐在出租车的驾驶室里,那一天阳光很明媚,照在他的脸上。我转头一看吓了一跳,那个逼真啊!他脸上那种橘皮的真实,大腹便便的油腻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这些年人物的变化,全都有了。
王响的老年妆和之前的反差可能没有那么大。但他的老年妆一看就特别让人心疼,有点像我们整部戏的风格——王响到了老年总是笑眯眯的很慈祥,但这张脸看上去又特别苍凉,感觉隐藏了好几层意思在里头。我看到这样的脸,自己也特别有状态、特别有感觉。
▲《漫长的季节》中的老年时期,三位主演(左起:秦昊、范伟、陈明昊)都化了老年特效妆。 图片来自该剧官微
新京报:复盘这部剧的表演,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范伟:我是打算全部播完再完整地看一遍,现在还说不出来。但我觉得遗憾都是在现场没想到的地方,回来一琢磨觉得哎呀,要那么演就好了。但这部剧吧,辛爽导演是个特别认真较劲儿的人,所以我们基本上不留遗憾。记得有一场大夜戏,拍了半宿,他发现王响的红毛衣穿错了(注:王阳给王响买的红毛衣,他一直穿到老年,破了也不舍得丢;后来王北也给他买了一件一模一样的新毛衣),最后整场戏全部重拍。首先导演就不想留遗憾,我们演员的遗憾就会少一点,目前想想还真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
《马大帅》:和范德彪有精神相通的地方
《漫长的季节》播出后,观众注意到剧中藏了不少和《马大帅》有关的“彩蛋”。例如王响和龚彪下的馆子叫“桂英风味烤肉”,《马大帅》里范德彪(范伟饰)的相好就叫“桂英”;王阳和沈墨(李庚希饰)兼职的“维多利亚国际娱乐广场”,《马大帅》里范德彪当保镖的地方也叫这个名字。甚至门童都是同一个演员演的,《漫长的季节》里他还问王响:“我看你这么眼熟呢,咱俩是不是在哪儿见过?”范伟透露,辛爽导演是个“彪迷”,和《马大帅》有关的细节是他有意设计的。
▲《漫长的季节》中的门童,和《马大帅》中的是同一个演员。
新京报:《漫长的季节》里跟《马大帅》相关的细节是现场即兴加的吗?
范伟:这是导演有意设计的。他特别喜欢看《马大帅》,是个“彪迷”,也就是“范德彪迷”。《马大帅》已经过去了快20年了,现在的年轻人仍然喜欢范德彪,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听到过一句网上的高赞评论,“人人都是范德彪,只是程度不一样”。可能大家在范德彪身上或多或少也会发现自己的小毛病、小问题、小瑕疵吧。甚至王响身上也会有一些可以和范德彪对应的点,虽然他俩没有什么可比性。比如范德彪是从下而上的,从农村进到城市里,带着他的梦想去奋斗、去打拼,去寻找生活的真谛。王响的爸爸是桦钢的元老,建厂时挖第一锹土的人,他的起点是高的。但他的人生在一点一点往下走,是从上而下的失落者、生活的失意者。但他往下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不断挣扎、不断奋斗、不断打拼,不断寻找真相。
新京报:辛爽导演是“彪迷”这回事儿,你在演这部剧之前知道吗?
范伟:我之前不知道,但第一次见面他给我表达了。我们拍戏的过程中,他有时就穿着范德彪头像的文化衫在现场跟我们说戏。
新京报:剧中那些向《马大帅》致敬的戏,你演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感觉?
范伟:王响和范德彪只是在灵魂上,在精神上有一点相通,但是表演必须得把他们脱离开。而且辛爽导演在戏上面很认真,特别有洁癖。记着有一次后期配音的时候我说了句台词,他怎么听都觉得有点像“药匣子”(范伟在电视剧《刘老根》中饰演的角色)。然后他就说:“范伟老师,这句我们重新配一下,我听着这话特别像‘药匣子’。”我说:“行,我重新配。”这就是说,王响和范德彪虽然有精神相通的地方,但导演绝不希望我演得让观众产生范德彪或者是“药匣子”的联想。他也是东北孩子,对这部以东北为背景的戏非常敏感,有时哪怕我没发现,他也会发现。
━━━━━
人生六十拍网剧:越大越得接触新事物
观众对范伟最开始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春晚的喜剧小品。后来他出演影视剧,塑造的人物或许有喜剧的一面,但喜剧并不是他们的底色。范伟认为好的喜剧人物是不自知的,他演喜剧从来没想着要逗乐观众,只是认真在塑造人物。刚转型时,导演们确实会担心他“喜剧人”的固有印象让观众出戏,但经过几部严肃主题的作品,尤其电影《南京!南京!》之后,观众没笑场、没跳戏,这个坎儿就跨过去了。去年60岁的范伟又开始新的尝试,拍的两部网剧《漫长的季节》《立功·东北旧事》都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新京报:当初从小品舞台到影视剧,“喜剧人”的固有印象有没有造成阻碍?
范伟:我第一次拍电影《看车人的七月》的时候,安战军导演就觉得特别没底。但我们磨合了几天后,他就觉着挺好的,后来我们那个片子还得了奖。刚开始的确有困扰,大家会担心,但是经过了几个片子,极其严肃的片子也演过了,观众也没有跳戏,也不会笑场,这坎儿也就过去了。
像我演的电影,比如《芳香之旅》《看车人的七月》,包括《不成问题的问题》,里头的人物多少都有一点幽默元素,不管是黑色幽默还是什么。但像演《南京!南京!》的唐先生,就一点不容你有幽默。我觉得那是最大的一个坎儿。如果那么重大那么严肃的题材,观众要有跳戏的感觉,可能就坏了,就会断送我演正剧这个事儿。但那个坎儿过得特别好,后来选择我去演正剧的人也就没有担心了。
▲电影《南京!南京!》对范伟来讲,是转型的一个重要的坎儿。
新京报:其实你自己对此没有过担心,主要是外界的担心?
范伟:对,我自己当时就是无知无畏了,因为我演喜剧也没按照喜剧演。可能有的喜剧演员演喜剧,他的心态就是——我在演喜剧,我的目的就是把你逗乐了,会想着抖包袱,会表现得比较夸张一点。我是往认真上演,我认为演认真到极致,它就是一种幽默,就是一种喜剧。我最被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品比如《卖拐》,那人物多认真啊。正因为他太认真了,认真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他就好笑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演过所有的角色都没有一个是“此时此刻知道我在演喜剧的”。我觉得好的喜剧是这个喜剧人物不自知,他不知道自己是个喜剧人物。你们笑了,他不知道为什么你们笑。因为我有这个基础吧,如果剧本赋予人物喜剧性,就变成喜剧了;如果不赋予他喜剧性,我就按照性格演。可能是这个原因,我的这个坎儿会小一点。
新京报:去年你六十岁,在这一年拍了两部网剧,口碑都很好。以前对网剧有怎样的了解?六十岁以后对工作有怎样的新规划?
范伟:如果能控制得了的话,我想稍微放慢工作的节奏,但是一切随缘,顺其自然。要是身体还行的话,就尽量保持工作吧。像我们这种人最大的快乐还是工作,工作就是最好的防老办法。
其实我也没想到在六十岁的时候,我有两部网剧出来。我过去都是拍电影、电视剧,对网剧不太了解,后来突然发现身边的年轻人都不太看电视了,追网剧追得厉害。我觉得越是年龄大一点,越得接触新生事物,就试着看了国内外的一些网剧,确实品质不错。演员到一定年龄之后吧,对作品的品质挺较真儿的,当看到像辛爽这样的导演拍出来的作品非常好,我也愿意尝试。
新京报:现在这个阶段,什么样的剧本和角色会让你觉得眼前一亮,特别有冲动去塑造?
范伟:还是有感觉的吧,像王响这个角色就挺有感觉的,而且他不一样。年龄越大越想演这种比较复杂的人,不太想演那种比较扁平的,性格比较单色调的角色。要是跟以前演过的戏比较重合的角色,就觉得没啥意义了,这么大岁数了,受那累干吗呀。
新京报:不拍戏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爱好放松自己?
范伟:我放松自己的爱好就是做饭,爱做点吃的什么的。没事儿听听相声,睡觉之前听。因为看手机累眼睛嘛,我就把灯关了之后听相声定个时,半小时、40分钟,慢慢睡着了。这种爱好,第一是我喜欢,我喜欢吃喜欢做,喜欢听相声,而且自己在这方面还有点特长。比如做饭,确实我做出来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比他们的好吃,做完之后吃得好也有点小成就感。相声呢,我过去说过相声,谁说得好谁说得赖,谁说得有意思,我能懂。
剩下其他的爱好,比如读书、看电影什么的,其实都跟工作有关系,一读书一看电影觉着又是工作状态了。读书的时候,有什么东西打动我了,什么概念对我有启发……看电影的时候看到这个演得好,那个导得好,那个故事好,马上就进入工作状态了。相比起来,还是做饭和听相声这样的爱好,既跟自己没啥关系,然后自己又能懂一点,还有点特长能够自得其乐,更容易放松自己。
值班编辑 李加减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
标签:

加快场景创新 科技部首批支持建设十个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
2022-08-16

科技部公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亮出10项行动内容
2022-08-16

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冷链行业市场规模正在快速膨胀
2022-03-21

行业正站在风口 数字化时代在为传统的自行车产业赋能
2022-03-21

以做强实体经济支撑为重点 成都单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同比提升
2022-03-21

拥有多个国际赛事的直播版权 广州游戏电竞企业业绩向好
2022-03-21

投诉量激增 直播带货存在这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2-03-21

工作专班深入到各企业 春寒料峭挡不住松原市施工热情
2022-03-21

引导企业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 湖南加快智能农机服务化转型
2022-03-21

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 德州加大力度重奖创新
2022-03-21
科技部公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亮出10项行动内容
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冷链行业市场规模正在快速膨胀
行业正站在风口 数字化时代在为传统的自行车产业赋能
以做强实体经济支撑为重点 成都单个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同比提升
拥有多个国际赛事的直播版权 广州游戏电竞企业业绩向好
投诉量激增 直播带货存在这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工作专班深入到各企业 春寒料峭挡不住松原市施工热情
引导企业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 湖南加快智能农机服务化转型
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 德州加大力度重奖创新
潜在风险进一步放大 商品房现房销售已是大势所趋
有序复工复产 1—2月份工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多层次高频调度 1至2月河北省工业运行先行指标稳中有增
以车路协同为基础 智能交通推动城市交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人才短板成为制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
通过技术手段整合调配供给资源 家政行业不断提质扩容
强化产业链深层次合作 加强重大装备国产化“一条龙”模式构建
如何进一步提升纳税人缴费人的减税降费获得感?
探索建设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有哪些积极意义?
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缓缴税费政策有哪些积极意义?
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需注意辨别谨慎消费
将“走出去”变“请进来” 西安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作用不断得到增强
厦门应如何融入“数字中国”的重大战略发展大局?
江苏省如何不断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建设一体化的职业健康信息管理平台 天津职业人群保障加强
潜力持续释放 1—2月乡村消费品市场恢复略好于城镇
直接对接社会化服务 楼宇调解室将整体提升青岛劳动争议水平
成功化解纠纷11.47万件 银保监会服务质量日趋提高
春雷响百虫出 惊蛰文化在其他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
青绿山水画在古代山水画发展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与地位?


- 开播即爆款 “文化类节目收视率低”这一固有印象被推翻
- 涵盖了109件真迹作品 凯斯·哈林展览将持续至6月13日
- 带有一点自信的自嘲 “隔路”是另一种味道的“凡尔赛”
- 与文渊阁前后呼应 “何以中国”特展隆重致敬文化大成
- 严重者可造成暂时性失明 享受冰雪运动要注意眼睛的健康防护
- 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选购牛奶时需要重点关注什么?
- 网课让孩子感到不安焦虑怎么办?八问八答回应广大家长关切
- 循环系统很容易受到刺激 “倒春寒”期间老人该如何做?
- 青少年患者睡眠问题日趋增加 9条建议为孩子助眠
- 我国肥胖人群正逐年递增 不良饮食习惯是重要诱因
- 如何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伤?这份耳部和听力保健小贴士请收好
- 强化住房限购措施 西安限购限售范围进一步扩大
- 多种方式增加供给 进一步降低新市民和青年人的居住成本
- 预计9月下旬海口可实现安居房申请网上办理
- 政策调控力度持续升级 8月百城二手房市场均价止涨转跌
- 8月中国新房找房热度依然保持平稳 环比微涨0.2%
- 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销售价格备案管理 今年全国楼市调控刷新历史纪录
- 西安第二批集中供地中28宗为现场拍卖方式出让
- 细分化需求得到释放 房屋居住的属性越发凸显
- 佛山顺德龙江近日挂牌商住地起拍价约19.88亿元
- 青岛市4宗地竞品质抽签结果出炉 地溢价均约15%
- 坚持政策支持、多方参与 浙江版保障性租赁住房明确新增比例目标
- 简化审批流程 武汉将实现房源申请配租全程网上办
- 哈尔滨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例 活动轨迹公布
- 哈尔滨市公布3例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活动轨迹
- 山东深耕文化资源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今年新增952件(套)!南京大屠杀再添新证
- 四川非遗传承人张雄志:巧手捏面塑 指尖传非遗
- 10月以来我国寒潮为何如此频繁?中国气象局回应
- 56位残疾人士登上黄山 互利互勉共建生活希望
- 安徽潜山两车相撞 已致8人死亡3人受伤
- 上海洋山海关首次在出口货运渠道查获夹带卷烟
- 山西忻州古城:一城风华延续千年历史文脉
-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公布1例无症状感染者行动轨迹
- 新增“53+1” 内蒙古累计本土确诊病例增至185例
- 昆明公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犯罪 抓获130名涉案嫌疑人
- 山西朔州“11·11”较大透水事故调查报告发布 对38人问责处理
- “海关国门小卫士”竞争上岗 淘汰率接近一半
- 深圳摧毁特大品牌化妆品走私网
- 28人被问责!山西石港煤业“3·25”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 湖南韶山以河长制带动全民治水 让每一处水面“长治久清”
- 上海市奉贤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袁晓林被“双开”
- 民进会员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心怀大我 敢讲实情
- 80岁“留守”奶奶短视频诉孤独 千万网友心疼:我们陪您唠嗑
- 40年来为子弟兵送出1.3万余双布鞋和鞋垫的“布鞋奶奶”走了
- 当男幼师是什么体验?他们说:有委屈尴尬 但大部分是幸福
- 庐阳警方通报幼童坠亡事件:嫌疑人已被刑拘
- 内蒙古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例
- 哈尔滨市启动部分地区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
- 四川通江发生两车相撞事故 致3人死亡